1. 主頁 > 銀行新聞 > 行業新聞 > 銀行股危與機

      銀行股危與機

      發布時間:2014-02-24 09:36  來源:行業新聞 查看:打印  關閉
      銀行招聘網(www.myshuangyou.com)溫馨提示:凡告知“加qq聯系、無需任何條件、工作地點不限”,收取服裝費、押金、報名費等各種費用的信息均有欺詐嫌疑,請保持警惕。
      2017年銀行校園招聘網申模擬系統是全國首個網申智能評分系統,幫你網申通過率提高5倍
      點擊參加

        《投資者報》記者 羅雪峰

        在“馬上有錢”的喧囂聲中,中信銀行(601998,股吧)“一馬當先”:2月7日,馬年開市第一天,中信銀行突然啟動、連續暴漲,最大漲幅超過40%。

        中信銀行的單兵突進,與阿里巴巴股權合作的傳聞不無關系,它的大幅上漲,并沒能有效地帶領整個銀行板塊上漲。比如,去年的領頭羊民生銀行(600016,股吧),即便經歷近幾日的上漲,也不過抵達8元附近,與去年初的高點還有40%以上的距離。

        據Wind資訊統計,目前銀行業整體市盈率(TTM)4.84倍,行業中公司市盈率(TTM)中值為5.08倍。整體市凈率(MRQ)0.93倍,公司市凈率(MRQ)中值為0.96倍,16家上市銀行中已有12家破凈。這些不斷拉響警報的數據,與中信銀行“馬上有錢”的逼空式行情,形成“硬幣”的兩面,提醒投資人一個簡單而又樸素的道理,原來“危”中確實也蘊藏著“機”。

        問題是,動態PE、PB均處于歷史低位的銀行股究竟是否值得投資?如果銀行股未來能夠保持過去的業績高增長態勢,那么,如今的低估正是機會所在;相反,如果銀行不良資產風險進一步爆發,互聯網金融大潮沖擊愈演愈烈,那么,銀行股始自去年開始的股價下跌過程,不僅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觀,而且還將延綿不絕。而只有在新環境中,做好準備迎接挑戰、勇于創新的銀行,才會迎來真正的機會。

        《投資者報》通過對銀行業本身和相關政策變化的諸多亮點的梳理,幫助投資人解惑上述疑問,厘清馬年銀行業的變化趨勢,從而在危中覓機。

        “危”之一:

        借債成本及不良貸款余額雙雙上升

        相當一段時間以來,盡管銀行股股價和估值已經過度悲觀,但市場似乎仍在等待壓制股價的因素慢慢釋放。原因不外乎一是市場對今年大量到期的信托產品及影子銀行的違約風險的擔憂仍在持續。由此對投資人信心產生打擊;二則可能是投資人擔憂利率市場化后銀行的資金成本上升較快,導致銀行在資產端的風險上升;再有就是目前更嚴格的監管姿態和更火爆的互聯網金融浪潮沖擊,盡管相對銀行業來說體量不大卻極吸引眼球,引發投資人對銀行活期存款、客戶雙方面流失的擔心。

        來自垃圾債與不良貸款方面的數據似乎正在印證人們的這種擔心。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2月10日,5年期AA-與AAA級的銀行間固定利率企業債(一般來說,AA-及以下評級債券在全球范圍內被視為不推薦投資評級,通常稱為垃圾債)收益率分別為8.35%和6.10%,率差升至225個基點,為2012年6月以來新高。在此之前,中國信用違約掉期指數2月7日上升13個基點至93,同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下跌至年內最低點6.06。有專家稱,中國風險企業借貸成本攀升至20個月來的新高,預示了中國未來可能發生首例境內債券違約的風險。

        無獨有偶,據銀監會最新發布的2013年度監管統計數據,截至2013年12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5921億元,比年初增加993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比年初上升0.05個百分點。同時發布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外)資產負債情況也顯示,截至2013年12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外本外幣負債總額為141萬億元,同比增長13%。其中,大型商業銀行負債總額61萬億元,占比43%,同比增長9%;股份制商業銀行負債總額25.3萬億元,占比18%,同比增長14%。

        部分市場人士已將當前銀行業面臨的危機與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后中國銀行業高達近10%的不良貸款率相比較。他們的擔心并不是空穴來風。據悉,銀監會已向地方銀監部門以及商業銀行警示,2012年來暴露的鋼貿貸款領域重復質押等違規業務模式,隱現被復制到煤炭、木材、水產貿易等領域的跡象。

        市場人士和相關政府部門擔心的焦點都集中指向同一點: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未來是否會大幅上升?如果銀行的不良貸款大幅上升并形成大面積壞賬,銀行業將出現全行業虧損,那么目前的低市盈率、低估值也只不過是一種幻覺。

        “危”之二:

        利潤增速下滑與互聯網金融沖擊

        除了銀行的資產質量,銀行的盈利能力同樣值得關注。因為投資不僅要受當前業績影響,市場對未來宏觀經濟和貨幣政策的預期等都會是影響估值的重要因素。從今年來看,短期資金偏緊、更加嚴格的監管、局部信用風險的可能暴露,都將成為壓制銀行股股價的原因。

        《投資者報》整合的最新銀行盈利數據表明,銀行業利潤高增長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時。據銀監會官網公布的數據,2005~2011年中國銀行業凈利潤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26%,2011年銀行業整體合計凈利潤占全球銀行業比重近30%。而自2012年起,銀行業總體利潤增速明顯放緩,2011年利潤增速為36%,2012年為18%,2013年上半年同比增長13%,較2012年上半年增速下降9.47個百分點。

        數據還顯示,2013年各類銀行息差均持續下行,其中上市銀行平均息差由2012年的2.68%連續下降至三季度的2.50%。銀河證券一位長期研究銀行業上市公司的分析師告訴《投資者報》,據他預測,受經濟環境變化、利率市場化逐步改革、銀行業收費逐步清晰等因素影響,2013年銀行業盈利高增長態勢難以再現,利潤增速或將繼續下降,進入“個位數”時代。

        這位分析師稱,相對息差與資產質量問題,“錢荒”與“互聯網金融”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可能更為深遠和迫切。據他分析,自去年6月銀行爆出“錢荒”事件,此后這陰影就一直籠罩在市場,尤其是2013年年底至馬年春節前的這一段時間,市場每有風吹草動,惜借和恐慌氣氛就會迅速彌漫,銀行間市場7天和14天回購利率更是“馬上”飆升。“從微觀角度講,企業資金饑渴和企業債務隱患嚴重的格局決定了中短期‘錢荒’魅影難卻。一方面,中國企業的資金需求依然旺盛。有數據稱,中國2013年的貸款規模為1170億美元,較2012年增幅為99%。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債務隱患也很嚴重。據《2013年中國500強企業報告》顯示,中國500強企業資產負債率平均高達84%,遠高于發達國家大企業50%~70%的平均水平。這表明微觀層面企業的資金流動性是很緊張的。”他如是說。

        采訪中不只一位專家對《投資者報》表示,要把“錢荒”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從銀行業的頭上移開,就必須從根源上解決流動性結構失衡的問題,就必須從宏觀經濟層面和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兩方面雙管齊下,在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同時,推進金融市場化改革,發揮金融對資源配置的市場化作用。

        如果說“錢荒”還只是懸在頭頂的劍,那么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則已是實實在在從銀行身上割肉。根據目前公開的資料我們不難發現,當下互聯網金融主要有第三方支付、網絡信貸、網絡理財三大部分,而這三項也恰恰是傳統銀行的核心業務。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影響,最突出表現在對客戶的沖擊上。互聯網金融最可怕的優勢就是其大數據、大網絡的科技優勢。有了金融大數據的支持,互聯網金融就能夠根據海量網民的搜索,捕捉大眾用戶的金融需求,以定制化產品深入80%的藍海理財用戶,隔絕客戶與銀行的聯系。從這個層面來說,像余額寶這類產品已經部分卡住了銀行資金來源的咽喉,切斷、截流了相當一部分銀行活期存款來源的渠道,正在動搖傳統銀行的基礎和根本。網絡信貸也必將分掉銀行很大一部分信貸份額。

        此外,銀行五花八門的收費也被戴上了“緊箍咒”。國家發改委、銀監會2月14日聯合發布商業銀行服務收費新規,自今年8月1日起,有條件免收個人客戶賬戶管理費、年費和養老金異地取款手續費,并降低部分收費標準。

        通知明確,商業銀行免收社會保險(放心保)(放心保)經辦機構和本行簽約開立的個人基本養老金(含退休金)賬戶,每月前2筆且每筆不超過2500元(含2500元)的銀行異地(含銀行柜臺和ATM)取現手續費。對于銀行客戶賬戶中(不含信用卡)沒有享受免收賬戶管理費(含小額賬戶管理費)和年費的,通知要求商業銀行應根據客戶申請,為其提供一個免收賬戶管理費(含小額賬戶管理費)和年費的賬戶(不含信用卡、貴賓賬戶)。至此,銀行五花八門的各類收費,終于迎來了主管部門的重拳規范。

        對于銀行業利潤增速的下滑,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日前撰文指出,在利潤增速下滑已成不爭事實的情況下,中國的銀行一定要積極轉型,著力優化業務結構,拓展多元化的收入來源,提升中間業務收入應是當前銀行轉型戰略的重要內容,但各個銀行應該結合自身情況制定差異化發展目標,實現市場細分、明確定位、錯位發展。

        孫立堅表示,銀行要在這中間控制好高風險,比如說,銀行不是簡單地把資金貸給企業,而是學習歐美發達國家同行,在發放貸款的同時引導企業,結合金融機構自身擅長的風險管理經驗為企業提供服務,讓貸出去的產品質量提升,引導資金投放,才能在中間獲得更高的業務回報。

        “機”之一:

        革新力量推動銀行加速業務轉型

        就像硬幣的兩面,或許有一天我們回過頭來看時會發現,銀行息差的收窄、利潤增速的下滑以及2013年互聯網金融的橫空出世,也正是傳統銀行業涅槃重生的拐點。因為正是在這些利空因素的倒逼下,中國的各家銀行必須積極謀求業務轉型,從根本上積極響應和參與中國金融改革的提速進程。

        盡管2013年的金融改革帶來了存款端成本抬升,加速了行業分化,但今年銀行業的變化趨勢也因此而顯山露水:首先,越來越多的銀行將采取積極的姿態擁抱互聯網技術與理念,諸如搶灘移動支付領域、借力平臺優勢發展線上業務、利用數據優勢完善征信體系等加速綜合化經營的步伐與政策將你追我趕,以提高自身金融服務的專業化水平。其次,在由堵變疏的監管手段下,更多金融工具的推出將推動銀行表外業務多元化發展,不但帶來中間業務新的增長點,而且有助于銀行經營理念從融資中介向交易中介轉變,從信貸資產、利息收入為主向多元化資產、利息收入和中間業務收入并重的經營結構轉變。

        據《投資者報》記者了解,目前16家上市銀行中絕大多數都在積極醞釀著調整政策的舉措。它們的步調顯示,2014 年,中國銀行業勢必不會再簡單地繼續依賴通道的價值,而是主動創造價值。無論是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還是城商行,甚至是中小銀行,都試圖迎著新的監管思路和基調,加速自身的變革與轉型,以便在新的變革周期中適者生存。

        不可否認,未來銀行業肯定還將存在,但惟有那些積極跟上科技進步和市場化機制的銀行才會越來越好。事實上,這一點也正被越來越多的事件所證實。

        比如,近日有消息稱,平安銀行(000001,股吧)地產金融事業部欲攬地產、信托巨擘入懷,銀行投行業務條線下的“金橙俱樂部”一舉吸納了40家信托公司成為會員。而去年12月,有57家房地產開發企業加入平安銀行舉辦的地產金融俱樂部,其中包括萬科、保利、碧桂園等全國一線房企。由此業內人士分析,此次平安與眾房企簽約或源于地產永續債。

        據了解,地產永續債融資金額巨大,且可以專款專用,再加上項目的其他配套資金,將形成大額的資金沉淀,銀行亦可獲得相當可觀的中間業務收入。因此,早在平安銀行地產事業部成立之初,就曾與平安大華基金與恒大地產合作發行50億元的地產永續債。而目前50多家房地產開發企業成為平安銀行金融俱樂部的會員后,可能會有更多的房企嘗試這種融資手段。“現階段平安的策略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繼續做傳統的房地產融資,另一方面銀行事業部在嘗試為房地產企業設計各類資管計劃。”平安銀行地產金融事業部總裁劉湣棠如是說。

        國有大銀行之一的工行也同樣坐不住了。據統計,去年全年工商銀行完成的電子銀行交易額超過了380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近15%,累計辦理業務超過470億筆。目前,工行電子渠道完成的業務量在全部業務量中的占比已達到80%以上。

        截至2013年末,工行個人網上銀行客戶數已達1.6億,移動銀行客戶數超過1.3億,50%以上的客戶已有一半的業務依靠電子渠道辦理,近30%的客戶其80%以上的業務不再到網點來辦理;短信銀行累計服務客戶已超過3000萬,累計業務量超過9000萬筆,微信銀行業務量超過700萬筆。此外,目前工行電話銀行注冊客戶超過1億戶。工行歷來以營業網點人多雜亂、服務態度遜于股份制銀行而著稱,電子系統客戶的增加,或許將逐步改變工行在服務方面一直被人們詬病的不足之處。

        從長期看,《投資者報》預計大數據時代會帶來前所未有的銀行經營方式變革。商業銀行成功的關鍵包括平臺、數據及風險管理。只有那些愿意打破舊有規章、犧牲短期利益、融合互聯網發展的銀行能戰勝這些挑戰。從這個層面來說,互聯網金融不但不會破壞傳統的銀行業系統,相反會推動其轉型并令金融業生態系統更趨多元化。

        “機”之二:

        “并購”與“挖潛”將相得益彰

        2014年,或許將是中國的銀行業“后市場化”的成長元年。

        盡管銀行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及金融服務三大職能,正受到非銀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聯合發起的、來自信息渠道產品三個方面的持續沖擊。但顯然,中國的諸多銀行并不愿意坐以待斃,他們正在積極尋求各種有效的應對辦法。

        據《投資者報》了解,除了業務創新,眾多銀行也正在學習“向外看”。越來越多的中資銀行正在積極通過跨國并購看向東南亞、南非,以及南美洲等市場,以圖尋找和開拓新的業務渠道與增長點。

        有消息稱,中國人民銀行近年積極在海外開拓人民幣離岸中心,因此,除了新興市場國家外,未來歐洲也是中國的銀行值得進一步重點關注并拓展的地區。隨著倫敦的監管要求日趨嚴格,盧森堡正成為另一個可選擇發展業務的地點,如果能夠在這些地方立足,對中國的銀行而言無疑又是一個壯大國際版圖的機會。

        此前的2011年,普華永道環球就在《2050年的銀行業》中預測,到2023年,中國銀行業的規模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銀行業市場。據此展望的話,未來十年,必然會有更多中國的銀行到東南亞、南非,以及南美洲等新興市場進行收購兼并,把握中國與這些國家貿易的商機。

        除了積極“向外看”,“向下看”的也不少。《投資者報》收集到的資料顯示,去年16家上市銀行紛紛大力開拓小微金融業務,為各自的盈利增長注入了新動力(310328,基金吧)。比如,工行2013年半年報顯示,工行去年上半年突出加強了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創新發展了供應鏈融資新模式,依托1300多家核心企業,總共為1萬多家上下游小微客戶提供了金融服務,實現了1:8的拉動效應;而建行報告則稱,截至2013年6月末,該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7502億元,客戶數達77074戶。

        民生銀行去年上半年同樣加快實施了小微業務流程再造,在分行推進集中營銷的小微業務新模式。其半年報顯示,截至2013年6月末,民生銀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到3860億元,比上年末增加690億元,增幅達21%。今年上半年,民生銀行新增46萬戶小微客戶,客戶總數達145萬戶。

        央行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全國小微企業貸款增加1萬億元,占同期全部企業貸款增量的42%。但從小微金融服務頗具特色的兩家銀行看,截至6月末,民生銀行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為0.47%,招商銀行(600036,股吧)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為0.60%。“在利率市場化和債券市場進一步發展的壓力下,商業銀行向小微金融業務轉型勢在必行。”東方證券一位金姓銀行分析師如是說。

        總體來看,銀行股面對“危”是實實在在的,而面臨的“機”尚待有所作為才能迎來。一季度銀行股的反彈之路仍有曲折,可能難有趨勢性機會。投資人可以將是否正進行戰略轉型和差異化競爭作為選擇的決定因素,考慮配置一些實施戰略轉型、資產負債結構較好以及收入結構較好的銀行股。若轉型有效,未來的估值仍有很大上升空間。

      分享到:

      熱評話題

      Back to Top
      久久国产精品最新一区